在UHPC(超高性能混凝土)中,膨胀剂的选择需结合其低水胶比、高致密性和高强度的特点,以达到补偿收缩、减少开裂并提升耐久性的效果。但常见的混凝土膨胀剂种类不只一个,究竟哪种更适合用作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,以下我们从膨胀剂类型及其应用要点来做一个简单的对比。
一、混凝土膨胀剂的种类与应用要点
1. 硫铝酸钙类膨胀剂(CSA类)
1.1 作用机理:通过生成钙矾石(AFt)产生体积膨胀,补偿UHPC自收缩和干燥收缩。
1.2 适用场景:常温环境(20-30℃)下的UHPC预制构件(如桥梁节段、幕墙板),需快速形成早期膨胀的工程(如薄壁结构)。
1.3 掺量范围:3-8%(胶凝材料质量比),需通过试验优化。
1.4 注意事项:高活性CSA可能导致膨胀过快,与UHPC低孔隙率叠加引发内部应力集中,需控制反应速率;避免与高钙材料(如普通硅酸盐水泥)过量复配,防止过度膨胀。
2. 氧化镁类膨胀剂(MgO类)
2.1 作用机理:MgO水化生成氢氧化镁(Mg(OH)₂),延迟性膨胀可匹配UHPC的长期收缩特性。
2.2 适用场景:大体积UHPC结构(如核电防护层、海洋平台基础);高温养护环境(50-80℃),可加速MgO膨胀反应。
2.3 掺量范围:5-12%(胶凝材料质量比),需根据活性MgO含量调整。
2.4 注意事项:选择不同活性的MgO(轻烧/重烧)以控制膨胀时间(7-90天);需验证与硅灰、粉煤灰等掺合料的相容性。
3. 氧化钙类膨胀剂(CaO类)
3.1 作用机理:氧化钙与水反应形成氢氧化钙(Ca(OH)2),这一过程中伴随着显著的体积膨胀,从而有助于补偿混凝土的收缩。
3.2 适用场景:适用于多种混凝土工程,特别是对抗裂防渗要求较高的结构。
3.3 掺量范围:3-8%(胶凝材料质量比),需根据配比实验调整。
3.4 注意事项:膨胀反应生成Ca(OH)₂易引发延迟性膨胀,可能破坏UHPC的超高抗压强度(强度损失可达10–20%),在低水胶比环境下反应不充分,存在膨胀效率不足(补偿率<40%)的问题。
4. 复合型膨胀剂
4.1 组成:CSA + MgO + CaO + 调控组分(如缓凝剂、分散剂)。
4.2 优势:早期(CaO、CSA)与中后期(MgO)膨胀协同,更全面补偿UHPC收缩;减少单一膨胀剂的副作用(如开裂风险)。
4.3 掺量范围:3-10%(胶凝材料质量比),需根据配比实验调整。
4.4 应用案例:超高层建筑UHPC钢管混凝土柱;跨海桥梁湿接缝UHPC浇筑。
二、选型与施工关键点
1. 相容性验证:
膨胀剂需与UHPC中的硅灰、钢纤维、减水剂(如聚羧酸系)适配,避免影响流动度或引发异常凝结。
2. 掺量控制:
通过限制膨胀率试验(如GB/T 23439)确定合理掺量,通常高于普通混凝土(因UHPC自收缩更大)。
3. 养护制度:
蒸汽养护可优化CSA类膨胀剂效果,但需避免温度过高(>90℃)导致MgO过度反应。
4. 监测与调控:
采用应变传感器监测UHPC的膨胀-收缩平衡,防止过度补偿引发内部微裂纹。
UHPC优先选用硫铝酸钙类(CSA)或复合型膨胀剂以快速补偿早期收缩,而氧化镁类(MgO)更适用于大体积或需延迟膨胀的场景,实际工程中需通过配合比试验确定合适的方案,并严格监测膨胀行为。
Copyright © 2010-2024 JUNENG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 豫ICP备2024064669号-2